學名
Plectranthias kamii  
發音 
Plectranthias kamii黃吻棘花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andall, 1980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黃吻棘花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黃吻棘花鮨 
最大體長 2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花鱸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琉球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Plectranthias sheni, a new species and P. kamii, a new record of anthiine fishes (Perciformes: Serranidae) from Taiwan(Chen & Shao, 2002)  Yoshino, T. 1972 Randall, J. E. 1980 Chen, J. P. etc.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173Paratype ASIZP0059139 ASIZP0060270 ASIZP0060514 ASIZP0073716 ASIZP0700121 ASIZP0804914 ASIZP0914914 FRIP21436 FRIP21515 FRIP21863 NMMSTP00283 NTMP1125 NTMP1141 NTUM03723 NTUM03823 NTUM03831 NTUM03832 NTUM03833 NTUM05657 NTUM06892 NTUM07006 NTUM07250 NTUM07265 RUSI27658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Perchl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略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3-2.8倍。頭背部略為弧形;眶間區平坦。眼稍大,長於或等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鰓耙數5-6+11-13,隨成長而漸退化。前鰓蓋骨下緣具二枚前向棘。體被細小櫛鱗,主上頜骨及頤部無鱗;頰部鱗列數6;側線完整,側線鱗孔數35-37,側線上鱗列數5 1/2。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具缺刻,具硬棘X,軟條17-18,第III棘最長;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延長,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鰭條 13,部份鰭條有分支;尾鰭內凹形。頭背側橘黃色,背側中部具一條金黃色縱帶,頭腹側淡色。體側橘黃色,具二列黃褐色班塊:第一列有6個位於背部上,另兩個在尾柄上;第二列有4個,後兩個在尾柄上。以前所記載之擬棘花鱸(Plectranthias anthioides)為本種之誤鑑,此魚體背側具黑斑;胸鰭鰭條 15;腹鰭末端延伸及肛門開口;尾鰭圓形。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岩礁區。底棲性。內食性,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帛琉、薩摩亞、法屬玻里尼西亞及臺灣等。臺灣南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小型花鱸,不具經濟性之魚種。偶以延繩釣或一支釣等捕獲,產量極為稀少。可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