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anthias rubrizonatus  
發音 
Pseudanthias rubrizonatus紅帶擬花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andall, 1983) 棲息深度 20 - 133公尺
中文名 紅帶擬花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紅帶擬花鮨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花鱸、海金魚、紅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索羅門群島 
同種異名 Anthias rubrizonatus, Anthisa rubrizon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Randall, J. E. 1983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658 ASIZP0069904 ASIZP0071515 ASIZP0080355 ASIZP0804091 ASIZP0804814 ASIZP0804815 ASIZP0914091 ASIZP0914814 ASIZP0914815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ed-belted anthias; Redbar anthias; Redband anthia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吻短。眼中大,眼眶後緣無乳突。口較大,稍傾斜。上下頜齒細小,前端具犬齒。下及間鰓蓋骨下緣微具鋸齒。體被小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42-47;上頜不具鱗;各鰭亦不具鱗。背鰭連續,具硬棘X,軟條16,第IV背鰭棘最長,但不延長如絲;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延伸及至臀鰭;胸鰭軟條18-20;尾鰭彎月形,雄魚上下葉端略為延長如絲。雌魚體淡紅色,背側鱗片中央黃色,腹側為白色;雄魚頭及體前部橘黃色,背鰭後四背鰭棘下方具一鑲紫藍色邊之寬紅橫斑,橫斑後有一大片黃色區域;除胸鰭外,各鰭具藍緣。雌雄魚頭部均有由眼下方至胸鰭基部具一條粉紫藍色斜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區,通常成一小群活動於獨立的珊瑚礁頭或破裂的片狀珊瑚區。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菲律賓、新幾內亞、印尼、所羅門群島、斐濟及澳洲等。臺灣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小型花鱸,不具食用經濟性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