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iganus punctatissimus  
發音 
Siganus punctatissimus暗體臭肚魚
by: 邵廣昭
命名者 Fowler & Bean, 1929 棲息深度 3 - 30公尺
中文名 暗體臭肚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臭肚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67 Sig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身籃子魚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臭肚、象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Siganus punctattissimus, Siganus sp., Siganus sutor, Teuthis suto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Fowler, H.W. etc. 192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Peppered spinefoot; Peppered rabbitfish; Spinefoot; Finespotted rabbitfish; Fine-spotted rabbi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體較高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0-2.2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具鱗;側線上鱗列數17-21。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無明顯缺刻;尾柄較粗,尾鰭深叉形。頭及體側呈紫褐色;頭及體側滿佈許多細小型藍白色圓斑;鰓蓋後上方有一大約眼徑寬之污斑。尾鰭黃褐色而具黑色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質清澈的潟湖或位在水道的礁區。幼魚聚集成群,成魚則成對生活。以底藻為食。白天在水層中覓食,夜間則至底層休息。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至澳洲沿海。臺灣目前僅發現於東沙群島。 

漁業利用

以手釣、拖網與圍網均可捕獲,全年皆產,但數量較少。一般以煮湯、燒烤較適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