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phyraena qenie  
發音 
Sphyraena qenie暗鰭金梭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lunzinger, 1870 棲息深度 40 - 70公尺
中文名 暗鰭金梭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2 Sphyr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暗鰭魣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針梭、竹梭、巴拉庫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埃及紅海 
同種異名 Sphyraena genie, Sphyraena nigripinnis, Sphyraena putnamiae, Sphyraena tesse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Klunzinger, C. B. 187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Blackfin barracuda; Military seapik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120-130。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第二背鰭末端不延長;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胸鰭略短,末端幾達背鰭起點之下方;尾鰭於幼魚時為深叉形,成魚呈雙凹形。體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具許多延伸至腹部之暗色橫帶,上半部橫帶傾斜,下半部則幾垂直。尾鰭一致為暗色;餘鰭皆為灰黑色。以前所記載之黑鰭金梭魚(S. nigripinni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洋較近岸的礁區、內灣、潟湖區或河口域,常成大群數一起於日間活動。游泳能力強,活動範圍廣,並無固定的棲所。肉食性,以礁區的魚類及頭足類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非洲東南部至墨西哥、巴拿馬,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流刺網、拖曳釣等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宜油煎、紅燒、煮薑絲湯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