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entoriceps cristatus  
發音 
Tentoriceps cristatus隆頭帶魚
by: ©Sainsbury, Keith: CSIRO
命名者 (Klunzinger, 1884) 棲息深度 30 - 110公尺
中文名 隆頭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帶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4 Trichi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狹顱帶魚 
最大體長 9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帶魚、廓頭白帶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Pseudoxymetopon sinensis, Trichiurus crist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Senta, T. 19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596 ASIZP0060627 ASIZP0062909 ASIZP0070132 ASIZP0070861 ASIZP0073509 ASIZP0804185 ASIZP0804845 ASIZP0806058 ASIZP0914185 ASIZP0914845 ASIZP0916058 FRIP03157  
典藏基因2015-12-15,Chia-Hao Chang,CO1,100% 2011-01-15,張家豪,CO1,% ,,CO1,100%
英文俗名 Crested hairtai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極長,向後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頭窄長,頭背面高高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眼中大。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2顆。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略向下彎,而後沿中部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具V棘,126-144軟條;臀鰭退化,起始於背鰭第47-50軟條之下方,具II棘,第I棘小,第II棘鱗片化,而後皆棘狀化,通常會埋於皮下;腹鰭退化,僅呈一對棘狀突起;胸鰭極短,末端不及側線上方;無尾鰭。體銀白色,體側具不規則之暗色斑駁;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具細小黑點;尾端呈黑色。

棲所生態

暖溫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近泥砂泥質水域,水深在50-70公尺間,可游至深遠110公尺深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布之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性極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溫暖水域,由紅海、莫三比克海峽、安達曼海至澳洲東南部,向北至南中國海、東海及日本南部。臺灣主要產於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巾著網及定置網等。油炸或醃食,為次要經濟性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