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nneapterygius cheni  
發音 
Enneapterygius cheni陳氏雙線鳚
by: 邵廣昭
命名者 Wang, Shao & Shen, 1996 棲息深度 0 - 12公尺
中文名 陳氏雙線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三鰭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5 Tripteryg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陳氏雙線鳚 
最大體長 2.3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三鰭鳚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臺東成功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Wang, T.-M., K.-T. Shao and C.-T. Chen, 1996. Enneapterygius cheni, a new triplefin fish (Pisces: Tripterygiidae) from Taiwan.. Acta Zool. Taiwanica 7(1):79-83  Wang, Shen-Chih etc. 1996 
典藏標本 ASIZP0057448Holotype ASIZP0057449Paratype ASIZP0057450Paratype NTOUP200801-009 NTOUP200801-028 NTOUP200801-068 NTOUP200910-150 NTOUP201006-341 NTOUP201203-115 NTUM07870  
英文俗名 Chen's triplef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形小,圓柱狀。上頜向後延伸至瞳孔前緣下方;雄魚吻部長於雌魚;齒小,上下頜具椎形齒;鋤骨及腭骨前端具齒群。眼眶上緣觸角寬大不分叉。鼻瓣膜細長不分叉。頤部感覺孔 4 + 1 + 4。頭部、腹部、胸部及胸鰭基部無鱗。體櫛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15-16個,孔鱗側線從胸鰭基後方即稍下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2/3處下方;後段側線具1列缺刻鱗16-18個,末端止於尾柄。側線上鱗列 3-4 + 1 + 3-5。D. III+XII-XIII+8-10; A. I+16-17+1; P. ii-iii + 6 + vi-vii (14-16);L.l. 15-17 + 17-20;Vert. 10 + 23。背鰭低矮,不超過第二背鰭,分成三枚;臀鰭起始於第二背鰭第六-7鰭膜處;胸鰭末端達第二背鰭末端。酒精保存標本,體棕色,雄魚體色較雌魚深,頰部具1白條紋,體具5白色斜條紋,體形小,圓柱狀。上頜向後延伸至瞳孔前緣下方;雄魚吻部長於雌魚;齒小,上下頜具椎形齒;鋤骨及腭骨前端具齒群。眼眶上緣觸角寬大不分叉。鼻瓣膜細長不分叉。頤部感覺孔 4 + 1 + 4。頭部、腹部、胸部及胸鰭基部無鱗。體櫛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15-16個,孔鱗側線從胸鰭基後方即稍下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2/3處下方;後段側線具1列缺刻鱗16-18個,末端止於尾柄。側線上鱗列 3-4 + 1 + 3-5。D. III+XII-XIII+8-10; A. I+16-17+1; P. ii-iii + 6 + vi-vii (14-16);L.l. 15-17 + 17-20;Vert. 10 + 23。背鰭低矮,不超過第二背鰭,分成三枚;臀鰭起始於第二背鰭第六-7鰭膜處;胸鰭末端達第二背鰭末端。酒精保存標本,體棕色,雄魚體色較雌魚深,頰部具1白條紋,體具5白色斜條紋,雄魚體側白色斜紋有時減少到2條,尾柄具1黑色橫紋。(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之礁岩隙縫。以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琉球群島。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