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rnoglossus japonicus  
發音 
Arnoglossus japonicus日本羊舌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ubbs, 1915 棲息深度 85 - 96公尺
中文名 日本羊舌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日本羊舌鮃 
最大體長 1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文森斯海峽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Hubbs, C. L. 1915 Amaoka, K. 1973 Kunio Amaoka 197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68107 ASIZP0068109 ASIZP0068330 ASIZP0070665 ASIZP0070667 ASIZP0803868 ASIZP0803870 ASIZP0913868 ASIZP0913870 NMMSTP00957 NMMSTP01583 NTUM05431 NTUM05432 NTUM05433 NTUM05434 NTUM05435 NTUM07107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Japanese leftey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延長型而扁平,呈長橢圓形。頭大型,吻短鈍。眼位於體之左側;下眼稍前於上眼,兩眼間有一狹小骨脊,上眼前有凹陷。口中型;上頜延伸至下眼前方或中央下方;齒呈一列,上頜前方齒大於後方齒,下頜齒各間隔大於上頜齒各間隔。鰓耙長且尖,頂端呈鋸齒狀。兩側皆被圓鱗;僅眼側具側線,側線鱗數65-73。背鰭起始於吻後上方,雄魚前端第2-3鰭條略延長,雌魚及幼魚則無,具軟條99-106;臀鰭正常,具軟條76-83;胸鰭短於頭長;尾鰭尖圓型,上下緣具3條不分枝鰭條。眼側體呈淡棕色,各鰭具暗斑點;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幼魚時期像其它一般魚類行浮游生活,在水中游動攝食浮游生物,長大後因體型變化,降至海底,行底棲生活,棲息在砂泥底、碎珊瑚區、貝殼沙或石礫底的海域,從沿岸到大陸棚都可看見它的蹤跡,大半時間埋在泥砂中,僅露出兩眼,以捕食小魚或無脊椎動物為主。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是可食用的魚類,唯產量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