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hascanopsetta lugubris  
發音 
Chascanopsetta lugubris大口長頜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Alcock, 1894 棲息深度 60 - 100公尺
中文名 大口長頜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口長頜鮃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孟加拉灣 
同種異名 Chascanopsetta blumenalia, Chascanopsetta galatheae, Chascanopsetta gilchristi, Chascanopsetta lugubris danae, Chascanopsetta lugubris lugubris, Chascanopsetta maculata, Chascanopsetta microstoma, Chascanopsetta normani, Chascanopsetta raptator, Trachypterophrys raptato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Alcock, A. W. 1894 Doubler, E.E. 1958 Amaoka, K. 197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072 ASIZP0061601 ASIZP0062209 ASIZP0063081 ASIZP0064870 ASIZP0068026 ASIZP0073836 ASIZP0800419 ASIZP0803787 ASIZP0910419 ASIZP0913787 ASIZP0916333 CAS214584 FRIP00224 FRIP03062 FRIP21392 FRIP22042 NMMBP01724 NMMBP02897 NMMBP04685 NMMBP04686 NMMBP05761 NMMBP05794 NMMSTP00895 NMMSTP01528 NMNSF00224 NMNSF00574 NTMP0368 NTMP0534 NTMP0979 NTUM01593 NTUM02491 NTUM05245 NTUM05442 NTUM05443 NTUM05444 NTUM05445 ...列出全部41筆...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95% 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Pelican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非常扁平而長型,兩眼均在左側。頭中型。下眼稍前於上眼,兩眼間隔處有一狹小骨脊。口特大;上頜超過頭長之 1/2;下頜突出,但向前不超過吻端,向後遠超過眼之後緣;頜膜不甚擴展;上下頜齒不發達。無鰓耙或發育不全而呈圓盤狀。鱗極小且易脫落,兩側皆被圓鱗;兩側皆具側線,側線鱗數152-205。背鰭前數鰭條稍延長,具軟條數111-127;臀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76-88;胸鰭短於頭長;尾鰭圓型。眼側體暗棕色,具暗色小點,腹膜淡藍色,奇鰭色深,偶鰭色淺;盲側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平時不太愛活動,大半時間潛藏在砂泥底中,和棲息的背景環境幾乎完美融合一體,藉以欺敵捕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包括西太西洋:幾內亞灣至南非;東大西洋:美國佛羅里達至巴西;以及印度-太平洋:非洲東岸至日本。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幼魚加工作扁魚酥,體型較大者,則用油煎的方法來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