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aeops kitaharae  
發音 
Laeops kitaharae北原氏左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 & Pope, 1906) 棲息深度 70 - 300公尺
中文名 北原氏左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北原左鮃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鹿兒島 
同種異名 Laeops kitharae, Lambdopsetta kitaharae, Leops kitaharae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Smith, H. M. etc. 1906 Amaoka, K. 1972 Kunio Amaoka 197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150 ASIZP0061554 ASIZP0061852 ASIZP0073971 ASIZP0075164 ASIZP0080370 ASIZP0806640 ASIZP0807636 ASIZP0807637 ASIZP0900236 ASIZP0916640 ASIZP0917636 ASIZP0917637 CAS28211 FRIP00588 FRIP03221 NMMBP05164 NMMSTP00749 NMMSTP01572 NTUM01591 NTUM03788 NTUM05439 NTUM05440 NTUM05477 NTUM05568 NTUM05569 NTUM05570 NTUM05571 NTUM05573 NTUM05574 NTUM05576 NTUM05577 NTUM05578 NTUM05579 NTUM05580 NTUM05581 NTUM05582 ...列出全部40筆...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Leftey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槍尖形;兩眼均在左側;頭背緣輪廓呈弧形。頭小。吻短鈍。下眼稍前於上眼,眼間隔窄,兩眼間有一狹小骨脊。口小,上頜延伸至下眼前緣,上頜較眼徑短;上下頜齒小,且僅盲側有齒,眼側不具齒;腭骨無齒。鰓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小不呈鋸齒狀。體被易脫落之小圓鱗,兩側皆被圓鱗,奇鰭鰭條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93-105。背鰭於第2-3鰭條間膜內凹,軟條數94-111;臀鰭正常,軟條85-93;胸鰭短於頭長;左右腹鰭不對稱;尾鰭圓形,軟條數17。體粉紅色至乳黃色,吻部暗色,體側無小暗斑,奇鰭外緣色暗;盲側乳黃或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南非、日本及臺灣。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