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epidoblepharon ophthalmolepis  
發音 
Lepidoblepharon ophthalmolepis鱗眼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eber, 1913 棲息深度 310 - 428公尺
中文名 鱗眼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棘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0 Cith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鱗眼鮃 
最大體長 3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阿拉弗拉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70831 ASIZP0804123 ASIZP0914123 FRIP00617 NMMBP05169 NMMSTP00899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Scale-eyed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頭大,頭部稍凸。吻具小缺刻。眼大,水平眼徑較吻稍長;眼間隔狹窄且無鱗。口大,傾斜,兩側不對稱,上頜達下眼中央下方;齒尖突,上下頜齒呈絨毛帶狀。前鰓蓋骨邊緣多少為游離狀。鰓耙細長。眼側被櫛鱗,盲側被圓鱗;胸鰭上方之側線呈弧形。背鰭起點於在後鼻孔後方,鰭條由前往後漸長;胸鰭短,眼側胸鰭內側鰭條分枝,盲側胸鰭鰭條均不分枝;腹鰭I+5;尾鰭中部15鰭條分枝。體於眼側呈淡黃褐色,背﹑臀鰭基部下方有黑褐帶,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具沙泥底質的較深海域。肉食性魚類,以底棲小魚及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印尼。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沙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