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ynoglossus abbreviatus  
發音 
Cynoglossus abbreviatus短舌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ray, 1834) 棲息深度 20 - 85公尺
中文名 短舌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舌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02 Cynogloss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吻三線舌鰨 
最大體長 5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牛舌、龍舌、扁魚、皇帝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Areliscus abbreviatus, Areliscus gracilis, Areliscus trigrammus, Cynoglossus trigrammus, Cynoglossus xiphoideus, Plagusia abbreviata, Trulla abbreviata, Trulla trigramm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  Gray, J. E. 1830-3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63583 FRIP00078 MTP0151 NTUM01617 NTUM02072 NTUM02497 NTUM05596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Three-lined tongue sol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舌形,極側扁;兩眼均位於左側。口小,下位,口裂弧形;眼側無齒,盲側具細小絨毛狀齒;鋤骨與腭骨無齒。鼻孔兩個。眼側唇緣無觸鬚或穗狀物。鰓膜與峽部分離。兩側皆被強櫛鱗;僅眼側具側線三條,側線鱗數115-125;兩側線間鱗數19-20。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無胸鰭;腹鰭與臀鰭相連;尾鰭尖形;背鰭軟條數 125-130;臀鰭軟條數 100-104;腹鰭軟條數 4;尾鰭軟條數 7-8;脊椎骨數 60-62。眼側黃褐色,鰭亦為黃色,有些具黑褐色小點;盲側白色,常具不規則之褐色斑,鰭淡黃色。與窄體舌鰨(Cynoglossus gracilis)極類似,但其口角緣稍近於吻端,且體高較高,標準體長為體高4.3倍或不及;頭較大,吻較尖突,鱗片較小。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大陸棚泥沙底質海域。以底棲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尼至日本及韓國等。臺灣西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中大型魚類,通常以底拖網捕獲,以煎食、紅燒或加工製品食之,具食用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