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aralichthys olivaceus  
發音 
Paralichthys olivaceus牙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棲息深度 10 - 200公尺
中文名 牙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牙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2 Paralichthy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牙鮃 
最大體長 10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韓國元山 
同種異名 Hippoglossus olivaceus   
參考文獻 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Abe, T. 1972 Eduardo, F.B. 1985 Hosoya, K. etc. 1993 Hosoya, K. etc. 1995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Kawamura, K. etc. 1997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813 ASIZP0060784 ASIZP0061258 ASIZP0062312 ASIZP0063521 ASIZP0070885 ASIZP0075268 ASIZP0080108 ASIZP0700376 ASIZP0804829 ASIZP0807694 ASIZP0807695 ASIZP0914829 ASIZP0917694 ASIZP0917695 MTP0183 NTMP1293 NTUM02478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Olive flounder; Bastard halibut; False halibut; Japanes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 兩眼均在左側;兩眼間具骨脊或略寬,上眼稍較下眼稍前,上眼前方微凸。頭中型。口大;上頜延伸至下眼後緣;上頜下方有一突起;上下頜齒大而呈大犬齒狀。鰓耙長扁且具鋸齒,呈櫛狀,第一鰓弓鰓耙數5-6+14-16。鱗中型,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被小櫛鱗,盲側被圓鱗;左右側均具側線,鱗數108-120。背鰭起點在上眼前緣上方,軟條數66-84;臀鰭軟條數51-63;胸鰭短於頭長,中部具分枝;尾鰭楔形。體暗灰褐色,體有許多環紋及小暗點,側線直走部中央及前部上下各具一約略等大於眼徑之暗斑;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臺灣至南中國海。臺灣產於西南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高經濟價值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佳,以生魚片、清蒸或紅燒食之。已可人工養殖。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