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settodes erumei  
發音 
Psettodes erumei大口鰜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1 - 100公尺
中文名 大口鰜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鰜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89 Psetto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口鰜 
最大體長 6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咬龍狗、左口、扁魚、皇帝魚、比目魚、咬網狗(澎湖)、肉瞇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Hippoglossus erumei, Hippoglossus orthorhynchus, Pleuronectes erumei, Psettotes erume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604 ASIZP0060322 ASIZP0066473 ASIZP0066487 ASIZP0067310 ASIZP0067538 ASIZP0801967 ASIZP0801968 ASIZP0802806 ASIZP0802807 ASIZP0911967 ASIZP0911968 ASIZP0912806 ASIZP0912807 FRIP20426 FRIP21209 MTP0089 NMMBP04227 NMMBP04324 NMMBP04335 NMMSTP00942 NMNSF00489 NTMP0679 NTUM01630 NTUM05472 NTUM05473 NTUM05474 NTUM05521 SIO90-152g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Queensland halibut; Tropical halibut; Adalah; False halibut; Indian spiny turbot; Indian halibu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頭大,眼小,上眼在下眼之前,眼間距與水平眼徑等長或稍短;吻短而前端稍尖。鼻孔每側兩個,前鼻孔的後緣具鼻瓣,後鼻孔為較大卵圓狀孔。口大,傾斜,下頜稍突出,上頜達下眼後緣;上下頜齒雙列,齒大且尖,愈往後齒愈小。鰓耙數多,大多為掌狀。體兩側皆被細小櫛鱗,鱗緣具細齒,吻與眼間隔處無鱗,背鰭與臀鰭基底具鱗鞘。背鰭起點遠在上眼之後,背鰭鰭條前9-11為硬棘,餘皆為分支狀軟條,有38-45;臀鰭前1-2根為硬棘,餘皆為分支狀軟條,有37-43;腹鰭基在鰓蓋後緣稍前方,前1根為硬棘,餘為分支軟條;尾鰭雙截形,中央15根分支,餘不分支。眼側體呈黑褐色,具4-5條黑色寬橫帶,盲側灰白色。各鰭色暗。

棲所生態

棲息於具沙泥底質的較深海域,在秋、冬季節移至淺海活動。肉食性魚類,以小魚、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非洲東岸、印度,東至澳大利亞,北至中國、日本。臺灣分布於西部及澎湖沿海。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流刺網及底拖網等漁法捕獲較多,偶以延繩釣也能捕獲,秋、冬季漁獲較多。一般多先油煎後,再予以紅燒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