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agiopsetta glossa  
發音 
Plagiopsetta glossa舌形斜頜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ranz, 1910 棲息深度 65 - 154公尺
中文名 舌形斜頜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冠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9 Sam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舌形斜頜鰈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Plagiopsetta fasciatus, Samariscus fasciatus, Samariscus gloss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  Franz, V. 191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ooper, J. A., K. Graham etc. 1994 Mihara, e. etc. 1995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73401 ASIZP0078605 ASIZP0078606 ASIZP0080404 ASIZP0807609 ASIZP0807610 ASIZP0807611 ASIZP0917609 ASIZP0917610 ASIZP0917611 FRIP00855 FRIP01373 NMMBP04430 NMMSTP00974 NTMP0800 NTUM05339 NTUM05340 NTUM05341 NTUM07090  
英文俗名 Tongue fla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側扁;兩眼均在右側,眼間隔凹平。吻鈍圓。頭小,下半部圓滑。眼間隔窄,具鱗片;吻端和眼睛上半部裸露。口小,傾斜,對稱,上頜達眼前1/4處;齒小呈圓錐狀。鰓耙呈梳狀。 兩側被圓鱗,尾鰭後緣被鱗片,其餘鰭裸露;側線筆直狀但在胸鰭處上揚。背鰭起點在眼之前,軟條數64-75;臀鰭軟條數49-55;胸鰭僅眼側有,軟條數8-10;尾鰭尖圓形。體黃褐色,在背,腹鰭緣有5對斑點,胸鰭前方有一黑斑,沿側線有2-3個黑斑,奇鰭和腹鰭淺褐色,鰭末稍灰白色,背,臀鰭膜上有6個斑點,胸鰭灰黑色具黑點;盲側體前半部白色,後半部灰褐色或黑色,奇鰭灰白色。

棲所生態

近海砂質底床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50公尺左右。肉食性魚類,多靜伏在海床上,伺機捕食甲殼類、貝類及小型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臺灣至澳洲。臺灣產於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