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rachirus orientalis  
發音 
Brachirus orientalis東方寬箬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15 - 20公尺
中文名 東方寬箬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01 Sol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東方寬箬鰨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龍舌、鰨沙、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Euryglossa orientalis, Pleuronectes orientalis, Synaptura filamentosa, Synaptura orienta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73238 ASIZP0074673 ASIZP0074674 ASIZP0805713 ASIZP0915713 NMMBP04031 NMMBP05173 NTUM02515  
典藏基因2012-08-20,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Oriental-sole; Oriental sole; Black sole; Blotched sol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兩眼均位頭右側,眼間隔處有鱗片。吻短圓;口小,口裂弧形;僅盲側上下頜具細齒;腭骨無齒。前鼻管單一短小,僅達下眼之前緣。前鰓蓋骨邊緣被皮膜與鱗;鰓膜與峽部分離。兩側皆被櫛鱗,側線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大多分枝,與尾鰭相連,背鰭軟條數61-65,臀鰭軟條數44-48;胸鰭不分支。兩側均具胸鰭;尾鰭圓鈍。眼側體灰褐色,散布黑色小點,沿體背、腹緣及中央各有一列雲狀灰黑色斑,體中部有一列垂直黑色短紋,胸鰭黑褐色;盲側淡黃白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較淺的泥沙底質海域,棲息深度在15-20公尺之間,常可發現於河口域,甚至淡水域。以底棲性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波斯灣,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臺灣西部及南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通常以底拖網捕獲,以生鮮或乾漬利用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