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bembras curtus  
發音 
Parabembras curtus短鯒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棲息深度 60 - 320公尺
中文名 短鯒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赤鯒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2 Bem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鯒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牛尾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Bembras cur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Shao, K.-T. etc. 198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509 ASIZP0056047 ASIZP0056048 ASIZP0056056 ASIZP0056068 ASIZP0058724 ASIZP0059880 ASIZP0060629 ASIZP0060930 ASIZP0061016 ASIZP0061060 ASIZP0061143 ASIZP0061160 ASIZP0061184 ASIZP0061538 ASIZP0063110 ASIZP0066037 ASIZP0066041 ASIZP0073684 ASIZP0075151 ASIZP0700007 ASIZP0800627 ASIZP0800628 ASIZP0806627 ASIZP0910627 ASIZP0910628 ASIZP0916627 CAS20773 CAS214583 FRIP00785 FRIP00788 FRIP01249 FRIP01254 NMMBP00045 NMMBP00690 NMMBP01115 NMMBP01149 NTUM00066Neotype ...列出全部62筆...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Deepwater flathea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大且縱扁。吻長長於眼徑。口大,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上均有細齒。頭部之骨脊有棘;鰓蓋及下鰓蓋骨之棘較弱。體覆大的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5。 背鰭分離,第一背鰭具棘IX-X;第二背鰭具I棘,7-9軟條;臀鰭III硬棘,軟條5;腹鰭在胸鰭下方,有I硬棘及5軟條。全身均為紅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洋到日本南部。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西部、南部、小琉球及澎湖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可食用,但一般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