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oplichthys gilberti  
發音 
Hoplichthys gilberti吉氏針鯒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Richardson, 1908 棲息深度 20 - 50公尺
中文名 吉氏針鯒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針鯒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4 Hoplichthy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吉氏棘鯒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針牛尾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駿河灣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Jordan, D. S. etc. 1908 Akira Ochiai 1955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301 ASIZP0062267 ASIZP0062268 ASIZP0063114 ASIZP0065121 ASIZP0065896 ASIZP0065999 ASIZP0067012 ASIZP0067818 ASIZP0068022 ASIZP0070937 ASIZP0072792 ASIZP0072829 ASIZP0800789 ASIZP0800790 ASIZP0800791 ASIZP0800794 ASIZP0803579 ASIZP0803783 ASIZP0804436 ASIZP0910789 ASIZP0910790 ASIZP0910791 ASIZP0913579 ASIZP0913783 ASIZP0914436 FRIP03054 NMMBP00785 NMMBP01117 NMMBP01749 NMMBP03602 NMMBP03695 NMMBP04924 NMMBP04925 NMMBP05146 NMMBP05549 NMMBP06162 ...列出全部42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Ghost flathea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與軀幹前部都極為扁平,愈往尾部則愈狹小。具兩對鼻孔。眼大,位於上側位。上下頜、鋤骨及口蓋骨具細齒;上下頜等長。鰓膜與喉峽部連合。體無鱗,頭及軀幹的背面及上半部均被骨板,其上具硬棘;側線完全,側線各盾板上具一強棘。下頜腹側具棘。D1. VI,D2. 15;A. 16-18;P. (11-13)+(3-4);L.l. 27-28;GR. 10-13。體長為頭長的3.1-3.7倍; 頭長為吻長的3.27-4.1倍、眼徑長的3.13-4.45倍、兩眼間距的17-34.1倍。胸鰭短,無絲狀鰭條,其游離鰭的長度不達胸鰭末端;雄性個體的第一背鰭棘較長,而雌性個體則較短;在雄性個體其第二背鰭的第四至第八軟條呈絲狀延長。體側有四條暗色橫條;第一背鰭、胸鰭及尾鰭等具有黑色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之水域。深海底棲性,生態習性不詳。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菲律賓、日本、臺灣、南中國海、東海及澳洲等。臺灣分布於東北部、西南部、南部及小琉球海域等。 

漁業利用

深海底棲性小魚,無食用價值,一般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