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pistus carinatus  
發音 
Apistus carinatus稜鬚簑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14 - 60公尺
中文名 稜鬚簑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稜鬚簑鮋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獅子魚、國公、白虎、鬚簑鮋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Apistus balnearum, Apistus carenatus, Apistus faurei, Apistus israelitarum, Hypodytes carinatus, Scorpaena carin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Poss, S.G. and K.V. Rama Rao, 1984. Scorpaenidae. In W. Fischer and G. Bianchi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sheets for fishery purposes. Western Indian Ocean (Fishing Area 51). Vol. 4. FAO,  W.Fischer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041 ASIZP0060458 ASIZP0062033 ASIZP0062163 ASIZP0064290 ASIZP0066721 ASIZP0066899 ASIZP0074535 ASIZP0700234 CAS28176 FRIP03300 NMMBP00728 NMMBP00958 NMMBP02688 NMMBP05330 NMMBP06270 NMMBP06271 NMMBP06272 NTUM01432 NTUM03344 NTUM03852 NTUM04409 NTUM06919 NTUM06920 NTUM07679 NTUM07682 NTUM07700 SIO70-274o SIO80-212h SIO80-214f USNM00200291  
英文俗名 Ocellated waspfish; Sulky; Bullrout; Bearded waspfish; Long-finned wasp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頭背棘稜低弱。眶前骨具3棘,棘較長。口大,端位。腭骨具細齒。下頜有3長鬚。體被細鱗。背鰭連續,有淺的缺刻,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V-XV,軟條 8-10;臀鰭基底稍長於背鰭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III,軟條7-8;胸鰭尖長,末端延伸至臀鰭基底後;其下方具一游離鰭,具鰭條11-12;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側上部灰藍色,下部淡色。背鰭硬棘部具一大於眼徑的黑斑;各鰭淡白,散在暗色斑駁。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的軟質底部。潛水者在適當的棲息地能偶然遇見他們,尤其是在晚上。白天期間,會埋藏身體於沙中,僅僅暴露眼部。 當被驚擾時,會展開長長的胸鰭,利用其上明亮的顏色來制止掠食者。 捕食時會使用它的鰭把獵物驅趕至一角,並且利用下頜敏感的觸鬚來探察埋藏在底部的獵物,主要以甲殼類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與波斯灣,南至南非的納塔爾,東至印度與菲律賓,北至臺灣與日本,南至澳洲南部。臺灣的西、南、北部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