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Iracundus signifer  
發音 
Iracundus signifer斑點紅鮋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Jordan & Evermann, 1903 棲息深度 10 - 70公尺
中文名 斑點紅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南非紀鮋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夏威夷群島 
同種異名 Iracundus sinife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  Jordan, D. S. etc. 1903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BPBMI23411  
英文俗名 Decoy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具皮瓣;上頜骨上方的淚骨有 2棘,第一棘向前,第二棘較寬,朝外而後向;眶下骨後端1棘;前鰓蓋骨具3短棘;頰部僅1棘。眼中大,上側位;眼眶略突出於頭背。口大,端位;腭骨無齒。背鰭連續,具XII鰭棘,鰭膜不凹入,第IV棘特長,軟條9;臀鰭,具III鰭棘,軟條5;胸鰭中大,無游離鰭條;腹鰭中大,具I硬棘,5軟條;尾鰭圓截形。體紅色;依地型環境,體側會散在白色或暗色的斑駁。背鰭第II與第III間之鰭膜間具1眼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面海礁石岩架下方具沙子與碎石的海域。背鰭具偽裝能力,擬態成一隻極小的魚,並以此作為誘餌來引誘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南非、模里西斯、留尼旺島,東至社會、庫克、馬貴斯群島、土木土、皮特凱恩島與夏威夷群島,北至琉球群島、臺灣,南至澳洲。臺灣南部懇丁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