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scorpaena picta  
發音 
Parascorpaena picta花彩圓鱗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花彩圓鱗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花彩圓鱗鮋 
最大體長 1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圓鱗鮋、石狗公、紅雞仔、獅甕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島 
同種異名 Parascorpaena aurita, Prascorpaena picta, Scorpaena pic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NMMBP06095 NTOU-AE6192 NTOU-AE6193 NTUM03858  
英文俗名 Painted scorpionfish; Northern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中大,位於上側位。吻長略大於眼徑。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其眶下骨寬大,棘和稜均發達。淚骨中大,下緣具2前棘,外側面具1稜狀鈍棘。眶下骨具2棘。前鼻孔後緣具1短小皮瓣;眶前骨下緣具數個皮瓣;眼前棘及眼上棘各具1皮瓣;上頷骨後部具少數皮瓣,前鰓蓋骨邊緣具多數皮瓣;眶下稜頰部具小皮瓣,頂棘具1小皮瓣。鱗片大,圓鱗。背鰭起點延伸至前鰓蓋骨棘上方,硬棘粗短,第4至6硬棘最長,一般具XII,軟條9-10;臀鰭硬棘III,軟條6;胸鰭圓寬,軟條15-17,後端達肛門。腹鰭胸位,硬棘I,軟條5。尾鰭截尾,邊緣圓弧形。頭部與身體紅色或褐色,腹側體色較淡,體側散布白色斑點,尾柄上緣具白色斑塊;背鰭無黑斑。各鰭條皆散布點斑。(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質的礁石平臺;也被發現於岸邊到外礁區中有掩蔽的潟湖與洞穴區等。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斯里蘭卡至印度馬來島弧,包括:印尼、澳洲、斐濟與臺灣。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