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rpaenodes minor  
發音 
Scorpaenodes minor正小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 1958) 棲息深度 1 - 52公尺
中文名 正小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正小鮋 
最大體長 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南部、綠島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莫三鼻克 
同種異名 Hypomacrus brocki, Hypomacrus minor, Scorpaenodes brock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Smith, J. L. B. 1958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Minor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本種體型稍比其他近似種細瘦。頭中大,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大,端位,斜裂,下頜明顯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及鋤骨具細齒,腭骨無齒。無鼻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櫛鱗。背鰭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II,軟條 8-9;臀鰭起始於倒數第二硬棘下方,鰭條延伸稍超過尾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6;胸鰭圓寬,中央以下鰭條延長,軟條14-16;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色棕色或褐紅色,體側於胸鰭硬棘處與軟條處之間具1白色橫紋;頰部下側具1黑色圓斑;背鰭硬棘部棕色或褐紅色;背鰭軟條部、胸鰭、臀鰭及尾鰭淡色,鰭條散布暗紅色條紋。(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本種主要棲息於沿近海珊瑚礁或岩礁環境,水深1-52m,生性隱密,通常躲藏於珊瑚礁或岩礁縫隙之中,不易被發現。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地區,西起於東非及馬達加斯加,東至馬紹爾群島及東加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昆士蘭、新克里多尼亞、社會群島及赫德島 (Austral Is.)。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