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  
發音 
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白條紋石狗公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802) 棲息深度 110 - 210公尺
中文名 白條紋石狗公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白斑菖鮋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石頭魚、紅鱠仔 
世界分布 日本至東中國海   台灣分布 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Holocentrus albofasc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365 ASIZP0058366 ASIZP0058756 ASIZP0065938 ASIZP0065964 ASIZP0073022 ASIZP0073023 ASIZP0073024 ASIZP0073025 ASIZP0078991 ASIZP0079439 ASIZP0079495 ASIZP0800710 ASIZP0800711 ASIZP0910710 ASIZP0910711 CAS30676 FRIP01006 FRIP01015 FRIP21693 NMMBP00072 NMMBP05038 NMMBP05039 NMMSTP00282 NTMP0827 NTUM03493 NTUM03971 NTUM06922 NTUM08241 NTUM08417 NTUM08418 SIO75-482b SU7919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St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頭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頜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小而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中大且方形,外側具1棘,下緣前葉尖,中葉不明顯,後葉具三角形棘。眼眶下具第一至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長方形,無稜棘;第二眶下骨狹長,外側具1後尖棘。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與稜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1個與眼後棘2個。鼓棘1個。眼間距具額稜1對,後端具1額棘。頂骨光滑,具1頂稜,後端具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翼耳棘1個、後顳顬棘上下各具1棘,肩胛棘1個;具1脈棘。吻背後部橫凹,眼間距凹入,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皮瓣。鱗中大,櫛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吻部、上下頜、前鰓蓋骨後緣、頭部腹側及鰓蓋條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I,軟條 12-13;臀鰭起始於背鰭第5軟條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超過肛門,軟條16-18;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褐紅色,體側散布黃色蠕紋及褐色斑塊。(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近沿海底棲性,生活於較深的岩礁底質水域,棲息深度在110-210公尺間,一般常發現於150公尺附近。肉食性,主要是以小型魚類為時。棘基部具毒腺,卵胎生的魚種,成熟的雄魚有交接器。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東中國海,南中國海,香港,與從日本南部到韓國東部。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無明顯之盛漁期,臺灣北部及澎湖沿海產量較高。肉質甜美而有彈性,是高價值的經濟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