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ebastiscus marmoratus  
發音 
Sebastiscus marmoratus石狗公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0 - 40公尺
中文名 石狗公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褐菖鮋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石頭魚、獅甕(澎湖)、紅鱠仔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Sebastes marmoratus, Sebasticus marmor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715 ASIZP0057748 ASIZP0057749 ASIZP0057750 ASIZP0058834 ASIZP0059658 ASIZP0059736 ASIZP0060973 ASIZP0062520 ASIZP0067309 ASIZP0067495 ASIZP0067525 ASIZP0070498 ASIZP0072998 ASIZP0076040 ASIZP0076465 ASIZP0076505 ASIZP0076513 ASIZP0076521 ASIZP0076538 ASIZP0076626 ASIZP0076630 ASIZP0076631 ASIZP0077035 ASIZP0077065 ASIZP0077087 ASIZP0077116 ASIZP0077117 ASIZP0077152 ASIZP0077153 ASIZP0077187 ASIZP0077188 ASIZP0077214 ASIZP0077282 ASIZP0077283 ASIZP0077284 ASIZP0077339 ...列出全部90筆...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ockfish; Scorpionfish; Fil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頭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頜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小而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與稜尖銳。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1個與眼後棘2個。鼓棘1個。眼間距具額稜1對,後端具1額棘。頂骨光滑,頂稜高且尖銳,略高於眶上稜,後端具頂棘。眼間距凹入,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皮瓣。體具櫛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吻部、上下頷、前鰓蓋骨後緣、頭部腹側及鰓蓋條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前端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超過肛門;腹鰭胸位;尾鰭圓形。 背鰭具有12根硬棘,12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5根軟條;胸鰭具有17-19根軟條;腹鰭具有1根硬棘,5根軟條。體褐色或褐紅色,體側背鰭基部處上通常具5塊白斑,側線下方散布雲紋斑紋。各鰭部褐紅色,鰭條散布白色斑點。 最大體長可達36.2公分,體重可達2.8公斤。(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近沿海底棲性,生活於較淺的珊瑚礁、礫石區、岩礁或砂石混和區之底質水域,棲息深度在2-40公尺左右。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為食。棘基部具毒腺。胎生,約兩歲可達到性成熟。冬季繁殖產下仔魚,仔魚具浮游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括日本、中國、臺灣、菲律賓沿海等。在臺灣分布於各地礁區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在臺灣岩礁底質之近沿海相當普遍,全年均有捕獲,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是高價值的經濟魚種,臺灣北部沿海產量較高,全年皆產。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