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aenianotus triacanthus  
發音 
Taenianotus triacanthus三棘帶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802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三棘帶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三棘帶鮋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三棘高身鮋、石狗公、玫瑰絨鮋、石頭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Taenianothus triacanthus, Taenianotus citrinellus, Taeniatus triacanthus, Taenionotus triacanth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Schultz, L.P. 1938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 E. etc. 2001 
典藏標本 NMMSTP00023 NTUM03478  
英文俗名 Paperfish; Sailfin leaf fish; Sailfin leaffish; Swayfish; Threespine scorpionfish; Leaffish; Leaf fish; Leaf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側扁,卵圓形,背緣隆起。頭短而高,眼後背緣圓突,眼後背緣斜直。眼較小,眼球上緣達背緣;眼間距狹窄。口大,亞上位,斜裂,上下頷等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下方後緣。上下頷及鋤骨具細齒,腭骨具細齒。無鼻棘。頭部棘與稜低弱。眶上稜下緣具1棘,低且鈍。眶下稜低弱。前鰓蓋骨2棘,弱且鈍。鰓蓋骨具2輻射狀稜,末端各具1小而尖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無脈棘。體鱗退化且埋於皮膚下,鱗片後方具1細棘,頭部無鱗。側線前半部斜直。背鰭起始於眼眶後緣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I,軟條 11;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具硬棘 III,軟條7;胸鰭長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末端延伸至臀鰭中部,軟條14;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色多變,包括黑色、粉紅色、黃色、白色及棕色。(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礁、碎石或礁岩洞穴等環境,水深1-135m。通常獨居或成對,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東非到加拉巴哥群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與 Tuamoto 島。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偶見於水族商業上。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