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epidotrigla guentheri  
發音 
Lepidotrigla guentheri貢氏鱗角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ilgendorf, 1879 棲息深度 70 - 280公尺
中文名 貢氏鱗角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角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0 Trig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貢氏紅娘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貢氏角魚、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東京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453 ASIZP0061057 ASIZP0061401 ASIZP0063097 ASIZP0063233 ASIZP0065411 ASIZP0067293 ASIZP0070449 ASIZP0073378 ASIZP0073419 ASIZP0078920 ASIZP0080442 ASIZP0802208 ASIZP0912208 FRIP00616 FRIP01248 NMMSTP00123 NMMSTP01678 NTOUP200802-128 NTOUP200802-134 NTOUP200802-138 NTOUP200802-141 NTUM01057 NTUM06574 NTUM06578 ROM71734  
典藏基因2008-08-05,張榮樺,CO1,100%
英文俗名 Gurnard; Sea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吻突具許多略等長的尖棘。後頭部的凹槽深陷可見。眶前骨棘、肩胛棘、後頸棘、眶後棘、鰓蓋棘及前鰓蓋的背緣皆非常強硬;眶前棘有 2個。兩背鰭基底兩側各具一列有棘盾板。身體的鱗片小而不易脫落;胸部無鱗;腹部被圓鱗,除此各部被櫛鱗。第一背鰭第II硬棘遠較第I及第III硬棘為長,向後倒伏超越過背鰭硬棘嵌入處。胸鰭長度適中,延伸至第2-4軟條基底的下方,稍微長過腹鰭,第一游離軟條幾等於腹鰭的長度。尾鰭後緣微凹。體紅色,胸鰭內側上半黑色,帶有白色小斑點;下半部有一暗藍色的大斑塊。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南中國海。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