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epidotrigla hime  
發音 
Lepidotrigla hime姬鱗角魚
by: 邱詠傑
命名者 Matsubara & Hiyama, 1932 棲息深度 40 - 440公尺
中文名 姬鱗角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角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0 Trig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姬紅娘魚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姬角魚、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三崎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吳(2002)碩士論文;Fishbase(2006);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Matsubara, K. etc. 1932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251 ASIZP0058629 ASIZP0060898 ASIZP0061441 ASIZP0063159 ASIZP0064553 ASIZP0067286 ASIZP0067295 ASIZP0067631 ASIZP0070448 ASIZP0073700 ASIZP0073757 ASIZP0074042 ASIZP0700249 ASIZP0802223 ASIZP0802224 ASIZP0912223 ASIZP0912224 ASIZP0916412 NMMBP03186 NMMBP03221 NTOU-AE6210 NTOU-AE6211 NTUM06573 NTUM06576 NTUM06581  
典藏基因2008-08-05,張榮樺,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Gurnard; Sea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吻突具1-2個大棘和一些小內棘,內側棘較外側棘為小。上頜末緣延伸至瞳孔前緣下方;上下頜及鋤骨常具絨毛狀的牙齒,腭骨則無。前鰓蓋的背緣脊不明顯,後頭部的凹槽也很淺。有眶前骨棘;兩個小的眶前棘;眶後棘、肩胛棘、後頸棘及鰓蓋棘皆非常強硬。兩背鰭基底兩側各具一列有棘盾板。體鱗片易脫落,胸部無鱗,腹部被圓鱗,其餘各部被大型櫛鱗。第一背鰭第II硬棘稍長於第III硬棘,向後倒伏不延伸超越過背鰭硬棘嵌入處;胸鰭長度適中,延伸至第5軟條基底的下方且長於腹鰭,第一游離軟條則短於腹鰭。體紅褐色。新鮮時,胸鰭內側除了3個下部軟條透明外,皆為暗藍色(死後暗色),帶有紅黑色的邊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東中國海與韓國東部。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