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epidotrigla punctipectoralis  
發音 
Lepidotrigla punctipectoralis臂斑鱗角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wler, 1938 棲息深度 20 - 264公尺
中文名 臂斑鱗角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角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0 Trig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鰭紅娘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Fowler, H. W. 1938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252 ASIZP0056254 FRIP00621 FRIP20310 NMMBP05268 NMMBP06112 NMMSTP00162  
英文俗名 Gurnard; Sea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吻突有一對角狀的大棘,內側則具有鋸齒狀的細棘,吻突末端的距離約為眼眶間的1.5倍。上頜末緣延伸不及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及鋤骨常具絨毛狀的牙齒,腭骨則無。兩背鰭基底兩側各具一列有棘盾板。後頸部的凹槽深陷。眶前骨棘強硬且銳利,向上;肩胛棘、鰓蓋棘、後頸棘、眶後棘和前鰓蓋背緣皆非常強硬。體鱗片易脫落,胸部無鱗,腹部被圓鱗,除此各部被櫛鱗。第一背鰭第II硬棘較第I及第III硬棘為長,但不延伸至第二背鰭的基底。胸鰭長度適中。延長至第4-6軟條基底的下方,較腹鰭為長;胸鰭的第一游離軟條幾等長於腹鰭。身體為紅色,胸鰭內側黑色並散佈白色的小點,下部有灰藍的斑塊。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到南中國海與菲律賓;也發現於阿拉弗拉海與澳洲,是印度洋東北方的一個新紀錄種。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南部及西南部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