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eristedion nierstraszi  
發音 
Peristedion nierstraszi黑帶黃魴鮄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eber, 1913 棲息深度 350 - 590公尺
中文名 黑帶黃魴鮄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黃魴鮄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1 Periste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帶黃魴鮄 
最大體長 2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弗洛勒斯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250 ASIZP0059132 ASIZP0061678 ASIZP0062372 ASIZP0063783 ASIZP0065410 ASIZP0067864 ASIZP0068155 ASIZP0073759 ASIZP0074640 ASIZP0080434 ASIZP0803625 ASIZP0803916 ASIZP0805871 ASIZP0913625 ASIZP0913916 ASIZP0915871 FRIP00834 NMMBP02822 NMMBP02854 NMMBP03072 NMMBP03791 NMMBP04735 NMMBP04736 NMMBP04737 NMMSTP00135 NMMSTP01671 NTMP1106 NTUM06591 SIO90-151c  
英文俗名 Gurnard; Sea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狹平,邊緣近平直。上下兩頜無齒,下頜有許多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吻突尖細,長度等於或略長於眼徑,左右吻突幾近平行。前額無棘;吻突的基底各有兩個向後的小棘;鰓蓋棘銳利且堅硬;無前鰓蓋棘。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7-38。背鰭連續,VIII硬棘,21-22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21;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為淡棕色並散有蠕狀的暗斑;背鰭有暗棕色的邊緣;胸鰭有二列暗斑。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與菲律賓。臺灣分布於東北部、西部、西南部及南部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因身上附骨板,適合煮湯,多與豆醬同煮;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