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eristedion orientale  
發音 
Peristedion orientale東方黃魴鮄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棲息深度 120 - 500公尺
中文名 東方黃魴鮄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黃魴鮄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1 Periste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東方黃魴鮄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雞角、角仔魚、飛角(臺東)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247 ASIZP0056249 ASIZP0057215 ASIZP0058303 ASIZP0061502 ASIZP0062373 ASIZP0062534 ASIZP0062535 ASIZP0063120 ASIZP0063250 ASIZP0066089 ASIZP0067852 ASIZP0073678 ASIZP0073708 ASIZP0073758 ASIZP0075068 ASIZP0801549 ASIZP0803613 ASIZP0805626 ASIZP0806610 ASIZP0900314 ASIZP0911549 ASIZP0913613 ASIZP0916420 ASIZP0916610 CAS214624 FRIP00835 FRIP21698 NMMBP01171 NMMBP02552 NMMBP02832 NMMBP03700 NMMBP04024 NMMBP04838 NMMBP04845 NMMBP05751 NMMBP05801 USNM00098917Paratype ...列出全部53筆...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Gurnard; Sea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狹平,邊緣近平直。上下頜均無齒;有六對觸鬚於下頜部位,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吻突尖細,長度等於或略長於眼徑,左右吻突各自向外側斜。前額無棘;鰓蓋棘銳利且堅硬;2 個短的後頸棘。肛門前方有三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2-34。背鰭連續,VII-VIII硬棘,20-21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9-20;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為淡棕色並散佈有蠕蟲狀的暗棕色斑紋;胸鰭有2或3列的暗紋;背鰭的硬棘有暗色的邊緣,軟條有2 列暗黑色斑點。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東海、黃海。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南部、西南部及小琉球海域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因身上附骨板,適合煮湯,多與豆醬同煮;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