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Netuma thalassina
Netuma thalassina大頭多齒海鯰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Rüppell, 1837) 棲息深度 10 - 195公尺
中文名 大頭多齒海鯰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海鯰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56 Ar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頭多齒海鯰 
最大體長 18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成仔魚、成仔丁、銀成、白肉成、臭臊成、賓士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Ariodes aeneus, Arius andamanensis, Arius nasutus, Arius serratus, Arius thalassinus, Bagrus bilineatus, Bagrus carchariorhijnchos, Bagrus carchariorhynchos, Bagrus laevigatus, Bagrus netuma, Bagrus thalassinus, Netuma thalassina jacksonensis, Netuma thalassinus ...共16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007 ASIZP0061971 ASIZP0063525 ASIZP0069738 ASIZP0069739 ASIZP0803238 ASIZP0803239 ASIZP0900445 ASIZP0913238 ASIZP0913239 FRIP00088 NMMBP03042 NMMSTP00500 NMNSF00315 NMNSF00576 NMNSF00858 NTMP0593 NTMP0662 NTUM00267 NTUM00268 NTUM00270 NTUM02231 NTUM03302 NTUM06613 NTUM06724 NTUM06982  
典藏基因2012-01-15,張家豪,CO1,100% 2012-01-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ea catfish; Giant catfish; Giant seacatfish; Giant cat-fish; Giant salmon catfish; Giant sea catfish; Marine catfish; Khagg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一對與其緊靠而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以及在後方有一對大而呈三角形之齒帶;口邊有鬚3對。第一鰓弓具12-15鰓耙數。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I銳利硬棘及6-7軟條,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左右胸鰭各具I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軟條14-17;尾鰭深分叉形。體背呈藍灰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具黑緣。以前所記載之泰來海鯰(Arius thalassin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喜歡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常會至河口區覓食,甚至河川下游,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夜行性,具築洞而居之習性,偶會集結成群。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且有毒腺,是其防止其它魚類攻擊的利器。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紅海,東至玻里尼西亞,北至琉球,南至澳洲皆有發現。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在春、夏季時常為流刺網、延繩釣及底拖網所獲,亦是釣友在河口區域常釣獲的魚種。由於魚肉腥味較重,故經濟價值不高,可以用枸杞、當歸等中藥燉煮去腥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