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olyipnus danae  
發音 
Polyipnus danae達納氏燭光魚
by: 廖運志
命名者 Harold, 1990 棲息深度 0 - 700公尺
中文名 達納氏燭光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褶胸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80 Sternoptyc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達納氏燭光魚 
最大體長 2.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斧魚、海洋斧魚、銀斧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南中國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張君欣碩士論文(2004);Fishbase(2004)  Harold, A. S. 1990 
典藏標本 ASIZP0063018 ASIZP0063019  
英文俗名 Hatche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所有發光器鱗片的腹部邊緣平滑沒有小齒。有單一延長的後顳骨棘(9.41-12.63% SL),並且有縮小的臀部支鰭骨棘。PO 1; PTO 1; BR 6; IP 6;PRO 1;OVA 3;OVB 3;PV 10;L 1; VAV 5;ACB 11-13;ACC 4;D12-15﹔A15-17﹔P11-13﹔V4-5﹔GR 11-12﹔脊椎骨36。側色素條有一小波浪,兩個不明顯的凹槽在背鰭前。ACB發光器為11或13。尾下發光器4,每個發光器間隔大。為小型種類,眼到背刀之前的身體輪廓為矩形,背部和腹部表面幾乎平行;之後逐漸變細。尾柄極度延長成棒狀(約為1/5 SL)。OVA發光器呈一直線。臀上發光器#1#2高於#3,其裂縫約等於一個發光器的直徑。

棲所生態

近海中層魚類。以橈腳類、端足類、介形蟲、磷蝦和小魚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拓離菲律賓不遠的南中國海和臺灣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