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Diodon hystrix  
發音 
Diodon hystrix密斑二齒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棲息深度 2 - 30公尺
中文名 密斑二齒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二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10 Di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密斑刺魨 
最大體長 91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刺規、氣瓜仔、來麻規(澎湖)、番刺規(澎湖)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Diodon armillatus, Diodon brachiatus, Diodon histrix, Diodon hystrax, Diodon hystris, Diodon hystrix hystrix, Diodon nudifrons, Diodon punctatus, Diodon spinosissimus, Diodon totara, Paradiodon hystrix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1036 ASIZP0804438 ASIZP0914438 ASIZP0916883 FRIP00361 FRIP00363 FRIP20259 NMMBP06297 NTOU-AE6052 ZMH20832  
英文俗名 Sharptail mola; Porcupine fish; Porcupinefish; Spotted porcupinefish; Spotted porcupine fish; Spotted porcupine; Spotted percupine fish; Spot-fin porcupinefish; Ajargo; Hedgehog fish; Hedgehog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短圓筒形,頭和體前部寬圓。尾柄錐狀,後部側扁。吻寬短,背緣微凹。眼中大。鼻孔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狀突起。口中大,前位;上下頜各具1喙狀大齒板,無中央縫。頭及體上的棘甚堅硬而長;尾柄亦具小棘;眼下緣下方無1指向腹面的小棘。前部棘具2棘根,可自由活動,後部棘具3棘根,不可自由活動。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上方,具軟條14-17;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4-16;胸鰭寬短,上側鰭條較長,具軟條22-25;尾鰭圓形,具軟條9。體背側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部及側面有許多深色卵圓形斑點,體腹面在眼下方有1褐色弧帶;背、胸、臀及尾鰭皆有圓形黑斑。

棲所生態

熱帶海洋性表中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海內灣、潟湖及面海的礁區。一般行獨居生活,偶會聚集成群;幼魚則行大洋漂游性生活。主要於夜間捕食軟體動物、海膽、寄居蟹及螃蟹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各熱帶海域。臺灣南、北部及小琉球海域均產。 

漁業利用

沿岸常見魚種,流刺網、一支釣、手釣等皆可捕獲,有毒性,不可食用,但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供人觀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