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luterus scriptus  
發音 
Aluterus scriptus長尾革單棘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Osbeck, 1765) 棲息深度 4 - 120公尺
中文名 長尾革單棘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單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6 Mon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擬態革魨 
最大體長 11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海掃手、烏達婆、掃帚魚、剝皮魚、粗皮狄、掃帚竹(臺東)、達仔(澎湖)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中國海 
同種異名 Aleuteus scriptus, Alutera armata, Alutera picturata, Alutera scripta, Aluteres pareva, Aluteres personatus, Aluteres scripta, Aluterus renosus, Aluterus scripta, Aluterus venosus, Balistes laevis, Balistes liturosus, Balistes ornatus ...共17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095 ASIZP0065023 ASIZP0065469 ASIZP0070797 ASIZP0916908 FRIP00036 FRIP20546 FRIP21518 NMMBP04281 NMMSTP00506 NTOU-AE6075 NTUM07389 NTUM08454 NTUM08455  
英文俗名 Scribbled filefish; Scribbled leather jacket; Scrolled filefish; Scrawled leatherjacket; Scrawled filefish; Scribbled leatherjacket; Scribbled fish; Scrawled tilefish; Tobaccofish; Broom-tail file; Broomtail filefish; Fil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中長,上下緣明顯雙凹型。吻上緣稍凹,下緣極凹;頭高約等於體高。口端位,唇薄;上下頜齒楔形,上頜齒2列,下頜齒1列。鰓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緣下方,與體中線成45-50度夾角,鰓孔幾乎全落於體中線下方。體表不甚粗糙,被小鱗,有許多小棘散布直立於整個鱗片上。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甚遠,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背鰭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棘弱而細長且易斷,棘前緣具一列小突起,棘下方體背之棘溝淺,棘膜極小;第II背鰭棘退化,埋於皮膜下。背鰭鰭條45-47,臀鰭鰭條46-49,其前部皆長於後部,鰭緣截平,臀鰭基稍長於背鰭基;腹鰭膜不明顯,幾乎無;尾鰭長圓形,隨長成而長。 體淺褐色;具許多小黑點與短水平紋;尾鰭色深;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及面海的礁區。通常喜歡停棲於海藻叢,身體採頭下尾上之倒立姿勢,細長的身體配合波動的鰭及體上的斑紋,擬態成海藻而藏身其中。以藻類、海草、水螅蟲、角珊瑚、海葵及被囊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除西部外,各地皆產。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圍網及一支釣等,因具厚皮,食用前,通常會先去頭及剝皮,亦是俗稱剝皮魚的由來。唯因食物鰱的關係,食之可能引起中毒;或以其擬態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是極受歡迎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