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ntherhines dumerilii  
發音 
Cantherhines dumerilii杜氏刺鼻單棘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ollard, 1854) 棲息深度 0 - 35公尺
中文名 杜氏刺鼻單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單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6 Mon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棘尾前孔魨 
最大體長 38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剝皮魚、粗皮狄、達仔、剝皮竹(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  模式種產地
模里西斯 
同種異名 Cantherhines albopunctatus, Cantherhines carolae, Cantherhines dumerili, Cantherhines howensis, Cantherines carolae, Cantherines dumerilii, Cantherinus dumerili, Monacanthus albopunctatus, Monacanthus dumerilii, Monacanthus how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389 ASIZP0070810 ASIZP0804853 ASIZP0804913 ASIZP0914853 ASIZP0914913 FRIP20297 FRIP21685 NMMSTP00628 NTUM04131 NTUM04540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Orange-fin file; White-spotted filefish; Whitespotted filefish; Yelloweye leatherjacket; Barred fil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短。吻長,頭高。口端位; 唇厚。鰓孔位眼後半部或眼後緣下方,約在體中線上方,成67度夾角。胸鰭基在體中線下方。被小鱗,鱗片的基板上有粗短低矮的小棘。尾柄無剛毛,但每側具四個由鱗片小棘特化的倒鉤。恥骨末端露出體表,覆蓋住極小且不可動之特化鱗片。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甚遠,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背鰭棘位眼前半部上方,棘側各具一列小棘,棘後緣有兩列小棘,背鰭棘強狀且長,棘基後方體背溝深;腹鰭膜中等;尾鰭短而圓。體褐色;體中央至尾柄有約十幾條不明顯之垂直帶;唇與尾柄倒鉤為白色。尾鰭深褐色,具黃緣;餘鰭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外海的珊瑚礁區魚類,一般被發現於水深35公尺內的水域,常被發現於大洋中島嶼附近的水表層。幼魚行大洋性生活,常可發現於漂流物的下方;成魚行獨立生活或成對生活。以珊瑚枝芽的頂端、海綿、藻類、海膽及軟體動物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社會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大堡礁。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蘭嶼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無經濟價值。但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