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ervagor janthinosoma  
發音 
Pervagor janthinosoma紅尾前角單棘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1 - 20公尺
中文名 紅尾前角單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單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6 Monacan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紅尾前角魨 
最大體長 1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黑帶砲彈、黑帶皮剝魨、剝皮魚(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安汶島 
同種異名 Monacanthus janthinosoma, Monacanthus nitens, Pervagor janthinasoma, Pervagor scanlen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Dr. P. Bleeker 185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840 ASIZP0054971 ASIZP0055118 ASIZP0059783 ASIZP0065024 ASIZP0066647 ASIZP0075118 ASIZP0801849 ASIZP0911849 ASIZP0916826 ASIZP0916829 FRIP20103 NTOUP200801-084 NTOUP201203-208 NTUM08180 NTUM08236 NTUM08463 NTUM08464 NTUM08465 NTUM08466 NTUM08467 NTUM08468 NTUM08469 NTUM08470 NTUM08471 NTUM08472 RUSI34968  
典藏基因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Blackbar fil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短而高。口小,前位。鰓孔小,側位,稍傾斜。鱗片小,長形,具一列向後倒之棘,約一至七個。體側中央鱗片聚集,不易個別區別;恥骨特化鱗三對,大且具許多強棘,可活動。第I背鰭棘強壯,在眼前半部上方,棘側各具一列約10枚之明顯強棘。體色深褐色、黑褐色、綠褐色、橙褐色,或淡褐色且具許多深色斑,通常頭部及體前半部較體後半部色深,而體後半部絕不呈淡褐色;體具許多極小黑點,且排列成許多規則的水平縱線;鰓裂具一明顯黑斑。尾鰭紅黃色或橙色,具許多細橫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淺潟湖及面海的礁區,一般被發現於水深1-20公尺內的水域。生性害羞,極具穩密性。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新加勒多尼亞及東加。臺灣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較為常見,但無經濟價值。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