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rothron manilensis  
發音 
Arothron manilensis菲律賓叉鼻魨
by: 黃世彬
命名者 (Marion de Procé, 1822) 棲息深度 1 - 17公尺
中文名 菲律賓叉鼻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菲律賓叉鼻魨 
最大體長 3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線氣規、條紋河魨、規仔、刺規(臺東)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馬尼拉灣 
同種異名 Arothron manillensis, Dilobomycter longicauda, Dilobomycter longicaudus, Dilobomyctère longicauda, Holacanthus pilosus, Holocanthus pilosus, Tetrodon manilensis, Tetrodon virg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002 ASIZP0058858 ASIZP0070385 ASIZP0807685 ASIZP0916917 ASIZP0916918 ASIZP0917685 FRIP00638 FRIP22394 NMMBP02262 NMNSF00097 NTOUP201005-293  
英文俗名 Striped puffer; Narrow-lined puffer; Narrowlined toad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體背及腹面,除眼周圍與尾柄後部外,全佈滿小棘。鰓膜黑色。背鰭尖,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9;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9;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體側各有約8-20條黑色水平縱細紋;上唇邊緣白色;鰓孔與背鰭基部黑色;各鰭淺褐色或黃灰色;尾鰭緣較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具隱密性的礁區平臺、潟湖、紅樹林區、海藻床區及河口域。主要以藻類、碎屑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菲律賓,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東加。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及西部海域。 

漁業利用

漁業經濟不明,但同屬魚類多有毒性,因此具有風險而不應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