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riacanthodes anomalus  
發音 
Triacanthodes anomalus擬三棘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棲息深度 100 - 600公尺
中文名 擬三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三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3 Triacanthod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擬三刺魨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三刺魨、三腳釘、三角狄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Triacanthus anoma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673 ASIZP0057257 ASIZP0058640 ASIZP0058697 ASIZP0059770 ASIZP0060108 ASIZP0060931 ASIZP0061537 ASIZP0061584 ASIZP0062842 ASIZP0065055 ASIZP0065889 ASIZP0066001 ASIZP0067898 ASIZP0068328 ASIZP0070613 ASIZP0070627 ASIZP0073721 ASIZP0073753 ASIZP0080582 ASIZP0700062 ASIZP0800633 ASIZP0800643 ASIZP0803659 ASIZP0805666 ASIZP0910633 ASIZP0910643 ASIZP0913659 ASIZP0916423 CAS30331 FRIP01259 NMMBP00902 NMMBP02522 NMMBP02829 NMMBP03605 NMMBP03743 NMMBP04003 ...列出全部78筆... 
典藏基因2008-08-05,張榮樺,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pik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短小。吻不突出,吻長等於眼眶長,眶間隔凸出。眼稍大,眼徑等於或略小於吻長。 口端位,唇薄;上下頜齒同型,齒圓錐狀,除外緣齒列外,內側另有一疏齒列,約1-6顆(通常2顆)。鰓裂長;擬鰓長, 延伸至胸鰭基下方;為32-40片。體被細鱗,每一鱗片的表面有1-4直立的棘突排列成行,大型魚可達6棘突,棘多細尖,大型魚有分叉的棘突。背鰭兩個,硬棘VI,發育良好,各棘長度由前向後漸減;腹鰭軟條2,明顯可見,通常向下超過胸鰭基2/3處,甚或更低,腹鰭骨扁平中寬。 體淡紅色,有兩條明顯黃帶,一從眼上方延伸至背鰭末端,一從眼後延伸至臀鰭基前緣,但上述之條紋會予春天時消失。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緣附近水域之底層魚類。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自朝鮮半島至菲律賓。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以底拖網捕獲,魚體小,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