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Zenopsis nebulosa  
發音 
Zenopsis nebulosa雲紋雨印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棲息深度 30 - 800公尺
中文名 雲紋雨印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的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8 Z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雲紋亞海魴 
最大體長 7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雨印鯛、雨的鯛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Zenopsis nebulosus, Zeus nebulos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東海深海魚類(東海水產研究所,1988);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4);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036 ASIZP0060840 ASIZP0060909 ASIZP0065056 ASIZP0065059 ASIZP0066135 ASIZP0066417 ASIZP0801388 ASIZP0801389 ASIZP0911388 ASIZP0911389 FRIP01223 NMMBP01172 NMMBP02089 NMMBP04373 NMMBP05659 NMMBP05660 NMNSF00217 NMNSF00571 NMNSF01100 NTMP1065 NTMP1288 NTOU-AE6150 NTOU-AE6208 NTUM06557 NTUM06559 NTUM07009 NTUM07535 NTUM08642 NTUM08687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ilver dory; Nebulous zeid fish; Dory; Mirror dory; Mirror perc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卵圓形,背緣在眼上方凹入,腹緣圓弧形。眼上側位。口大,口裂幾垂直,上頜可伸縮。齒發達,上頜前端具7-8顆向內彎的犬齒;下頜和鋤骨亦具齒,腭骨則無齒。鰓耙退化呈扁平狀。體光滑無鱗,側線則完全,呈一管狀線。背鰭基部具12-14個骨板;臀鰭基部亦有7-9個;腹部則有5-7個。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一深刻,硬棘IX,細長如絲,棘間具膜,軟條則具25-26;臀鰭硬棘III,不延長如絲,軟條24-26;胸鰭極短;腹鰭延長,後端達臀鰭起點之後;尾鰭截平。體銀灰色;體側中央具一約與眼徑等大的暗褐色圓斑,成魚則不顯。

棲所生態

深海底層魚類,棲息深度在30-800公尺間的大陸棚斜坡,生態習性不詳。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澳洲、紐西蘭、帛琉、夏威夷及美國加利福尼亞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中大型魚類,偶為底拖網捕獲,肉道鮮美,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