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rionace glauca  
發音 
Prionace glauca鋸峰齒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棲息深度 0 - 350公尺
中文名 鋸峰齒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真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青鯊 
最大體長 4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水沙、大翅沙、鋸峰齒鮫、爛沙(臺東)、大青鯊、水鯊、大藍鮫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礁區、砂泥底、
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意大利 
同種異名 Carcharhinus macki, Carcharias aethiops, Carcharias glaucus, Carcharias gracilis, Carcharias hirundinaceus, Carcharias pugae, Carcharias rondeletii, Carcharias rondeletti, Carcharinus glaucus, Galeus thalassinus, Glyphis glaucus, Hypoprion isodus, Isurus glaucus ...共22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Steven Branstetter etc. 198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806232 ASIZP0806233 ASIZP0806234 ASIZP0916232 ASIZP0916233 ASIZP0916234 FRIP00895 FRIP21520 FRIP22231 NMMBP04091 NMMBP04096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Shark; Tribon blou; Blue whaler; Blue whaler shark; Blue shark; Blue dog; Great blue whaler; Great blue shark 
瀕危狀態 LR/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0-06-30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頗修長。頭窄而縱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呈拋物線狀。眼大,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寬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短,通常僅侷限於口角部位。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稍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長而直立,邊緣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遠在胸鰭基底之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狹長,後緣凹入,外角尖突,內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部;尾鰭窄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深藍色;腹側白色;體無任何色斑。胸及臀鰭之鰭尖暗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於河口區。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胸鰭開展,背鰭及尾鰭上葉會露出水面,緩慢游動。性兇猛,活動力強,對人們具有主動攻擊的危險性。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大洋性蟹類等為食,甚至垃圾等。胎生,一胎可產下4-13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5-44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圍網、誘籠、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經濟價值。肉質尚可,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上品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