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triakis microdon  
發音 
Pseudotriakis microdon小齒擬皺唇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de Brito Capello, 1868 棲息深度 200 - 1500公尺
中文名 小齒擬皺唇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皺唇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5 Pseudotriak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小齒擬皺唇鯊 
最大體長 29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沙、啞巴鮫、擬貓鮫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葡萄牙 
同種異名 Pseudotriakis acrages, Pseudotriakis acrale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806176 ASIZP0916176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False catshark; False cat shark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4-04-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寬而平扁。眼間隔隆起。吻短,前端圓。眼前後延長如裂鬚狀,瞬膜發育不完全,僅具瞬褶。具大型噴水孔。前鼻瓣呈寬三角形,不似觸鬚。唇溝非常短。口大,深弧形;齒小,呈窄尖狀且具小齒尖,上頜齒202-294,下頜齒258-335。鱗小,每鱗具細長柄和一棘突。第一背鰭長而低平,起點位於胸鰭後角上方,後緣與腹起點相對;第二背鰭較高,起點位於腹鰭後端上方;腹鰭及胸鰭皆小型;尾鰭亦短小,尾椎軸略上揚,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較低,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體色除各鰭較深色外,一致為暗褐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的底棲性魚類。性懶散,故行動緩慢。可能以硬骨魚類、其它板鰓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2-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可達70-85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包括大西洋西北海域由美國至古巴;大西洋東北海域冰島至維德角;印度洋海域由阿塔布拉群島至澳洲西部;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紐西蘭及菲律賓。臺灣東北海域曾捕獲,極為罕見。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極為罕見,不為人類所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