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發音 
Atelomycterus marmoratus斑貓鯊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Anonymous [Bennett], 1830) 棲息深度 10 - 50公尺
中文名 斑貓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貓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白斑斑鯊 
最大體長 7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條、斑貓鮫、沙鰷(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蘇門答臘島 
同種異名 Ateleomycterus marmoratum, Atelomycterus marmoratum, Scyllium maculatum, Scyllium marmoratum, Scyllium pardus   
參考文獻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Leonard Compagno, Marc Dando, Sarah Fowler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802439 ASIZP0802440 ASIZP0806559 ASIZP0912439 ASIZP0912440 ASIZP0916559 FRIP01266 FRIP21088 NMMBP02266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Coral catshark; Marbled cat shark 
瀕危狀態 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3-04-30   
形態特徵

體形修長,圓柱形;體堅硬,皮厚。頭略縱扁。吻短而圓鈍,吻長約與眼徑等長。眼中大,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距第一鰓孔與距吻端約等長。鼻孔小,近口部,具口鼻溝;前鼻瓣大型,呈寬三角形,向後延伸至口裂部,但無鼻鬚。口大,淺弧形,上下唇褶發達;齒小、三齒尖型,中齒尖最長。噴水孔小,緊貼於眼後。盾鱗具3棘突1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略大於第二背鰭,前緣圓凸,後緣凹入,上角圓鈍,下角尖突,兩鰭同型;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中部上方;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前部相對;胸鰭略小於第一背鰭,後緣平直;臀鰭小於第二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近尾端;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色變化大,一般為淺褐色系,體側具不規則白色斑點及暗色班點和條紋,有時暗色班點和條紋連接成蠕虫紋。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珊瑚礁區之鯊魚,通常停棲於縫隙或洞穴中。屬夜行性,攝食底棲甲殼類和小型魚類,卵生,每次產下成對的卵莢。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臺灣分布於北部海域以及綠島。臺灣記錄相當少。 

漁業利用

可食用,但不具經濟規模。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