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Notorynchus cepedianus  
發音 
Notorynchus cepedianus油夷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Péron, 1807) 棲息深度 0 - 570公尺
中文名 油夷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六鰓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2 Hexanc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扁頭哈那鯊 
最大體長 3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油夷鮫、七鰓沙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澳洲 
同種異名 Heptanchus indicus, Heptanchus pectorosus, Heptrachias pectorosus, Heptranchias cepedianus, Heptranchias haswelli, Heptranchias pectorosus, Heptranchias spilotus, Notidanus ferox, Notidanus indicus, Notidanus medinae, Notidanus wolniczkyi, Notorhynchus borealis, Notorhynchus cepedianus ...共24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FRIP01274  
英文俗名 Seven-gilled shark; Sevengill shark; Seven-gill cowshark; Pacific seven-gill shark; Spotted cow shark; Tasmanian tiger shark; Spotted seven-gilled shark; Broad snouted sevengill; Bluntnose sevengill shark; Cowshark; Broad-snout; Broadnose sevengill shark;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0-06-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稍粗大。頭寬扁,尾狹長。吻中長,前緣寬圓。眼大,橢圓形,無瞬膜。鼻孔中大,近於吻端。口裂寬,弧形;下唇褶發達。兩頜齒異形;上頜無正中齒,每側6-8個,內側具大齒頭1個,外側具1-3小齒頭;下頜正中具一齒,中央齒頭無,兩側齒頭3,每側6齒,具5-6小齒頭。鰓孔7個。背鰭一個,小而後位,起點與腹鰭後端上方,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尖突;胸鰭寬大,鐮刀狀,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狹長,尾椎軸稍翹,上葉見於尾端,下葉前部具顯著三角形突出,中、後部間具缺刻。體背側灰褐色,散布許多不規則黑點;腹部、腹鰭及臀鰭淺褐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的近、外海底棲大型鯊類,一般棲息深度在80公尺附近,但最深可達570公尺,常出現在淺水域或內灣。主要以其它小型鮫類、小型硬骨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約82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45-53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除了北大西洋及地中海外之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北部海域曾發現。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