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brius ferrugineus  
發音 
Nebrius ferrugineus鏽鬚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esson, 1831) 棲息深度 1 - 70公尺
中文名 鏽鬚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鉸口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14 Ginglymostom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長尾光鱗鯊 
最大體長 3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翅沙、褐色護士鯊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新愛爾蘭島 
同種異名 Ginglymostoma concolor, Ginglymostoma ferruginea, Ginglymostoma ferrugineum, Ginglymostoma muelleri, Ginglymostoma rueppellii, Nebrius concolor, Nebrius doldi, Nebrius macrurus, Nebrodes concolor ogilbyi, Nebrodes macrurus, Scyllium ferrugineum, Scymnus poros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FRIP00264  
英文俗名 Sleepy shark; Rusty shark; Nurse shark; Tawny nurse shark; Spitting shark; Tawny shark; Giant sleepy shark; Madame X 
瀕危狀態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A2abcd+3cd+4abcd 2003-04-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吻短。眼甚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不具鼻溝或鼻瓣。噴水孔小,遠小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具小齒尖。尾柄無側隆脊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上下角鈍尖,後緣平直,基底與腹鰭基底相對;第二背鰭較小,位於臀鰭上方,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上下角鈍尖,後緣微凹;尾鰭較長,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略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體與各鰭一致為鏽褐色,腹面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公尺深處,通常活動於潟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範圍廣泛,各式各樣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皆可。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臺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一支釣、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在臺灣屬罕見之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