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athygobius coalitus  
發音 
Bathygobius coalitus藍點深鰕虎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Bennett, 1832)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藍點深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藍點深鰕虎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狗萬仔(澎湖)、狗鰷(澎湖)、黑深鰕虎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西南印度洋模里西斯 
同種異名 Bathygobius albopunctatus, Bathygobius albpunctatus, Bathygobius coalitue, Bathygobius fuscus, Bathygobius padangensis, Bathygobius punctillatus, Gobius albopunctatus, Gobius coalitus, Gobius padangensis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Bennett, E. T. 183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春暉 2004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74135 ASIZP0074160 ASIZP0074188 ASIZP0074324 ASIZP0080364 BPBMI23198 USNM00279828 USNM00313042 USNM00313078  
英文俗名 Whitespotted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與腹緣較為平直。頭長為體長的1/4倍。眼居上側位,眼間距小於眼徑。吻圓鈍,吻長約等於眼徑。口斜裂,上頜較下頜突出,口裂延伸至眼睛中部的下方;下頜腹面的頦瓣後緣平直,不內凹。鰓蓋骨上方有3個感覺孔(H', K', L')其中H', K'兩孔相分離。胸鰭長圓形;腹鰭相連癒合呈吸盤狀,膜蓋中央凹入,無突起;臀鰭與第2背鰭同形,臀鰭基底長小於第2背鰭基底長;尾鰭呈長圓形。體呈灰棕色,體側中央隱約具5~6條褐色橫帶或不規則的雲紋,橫帶可伸達至腹部,並雜有深褐色小斑點,鰓蓋上方具數個褐色小斑點,排列成一縱行。背鰭棕色,並具3~4縱列點紋;臀鰭邊緣褐色,基部色淺;胸鰭基部具2個黑色斑,鰭條上具數條不明顯橫紋;腹鰭淺色;尾鰭具數行不規則橫紋。腹部具許多小暗斑。巴東深鰕虎(Bathygobius padangensis)為同種異名。(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沿海底棲性小型魚類,通常出現於沿海潮池、河口兩旁的海岸區及瀉湖一帶,偶而會進入河川接近河口的河段當中,但通常不會在較深的水域,縱使出現於河川汽水區也是躲在河川兩旁的淺水域。警覺性很高,稍有動靜即躲入石縫,具有領域性。雜食性魚類,以藻類、小型無脊椎動物及小型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東非至臺灣、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與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各礁區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