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Dysommina rugosa  
發音 
Dysommina rugosa多皺短身前肛鰻
by: ©Matsuura, Keiichi: JAMARC
命名者 Ginsburg, 1951 棲息深度 260 - 775公尺
中文名 多皺短身前肛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合鰓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0 Synaphobranc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後肛鰻 
最大體長 6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多皺短身擬前肛鰻、合鰓鰻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西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美國西北大西洋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陳餘鋆, 2002. 臺灣深海鰻類的分類,分布,柔軟器官及以腦部形態與尾鰭骨骼探討真鰻類及糯鰻亞目之親緣關係; 楊瑋庭 , 2011. 碩士論文:臺灣合鰓鰻科魚類之初步分類研究.; Smith, D. G. , 1999. The living marine th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3(1): 1658-1661; Smith, D. G. , 1999. The living marine th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3(1): 1658-1661.; Robins, C. H. and C. R. Robins, 1989.Fishes of the western north Atlantic. 1(9): 207-252.; Smith, D. G. , 1999. The living marine th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3(1): 1658-1661.  Bhlke, J. E. etc. 1951 Ginsburg, Issac 1951 Hatooka, K. 1997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hortbelly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上頜長大於下頜長,體色呈淡黃色;前鼻孔具有皮瓣突出,開口朝前下方,眼眶下有4個感覺孔,鰓蓋前下頜有3個感覺孔;鋤骨齒總共4顆,沒有前上頜骨篩骨複合齒;背鰭前脊椎骨數11,肛門前脊椎骨數25,總脊椎骨數136,肛門前側線孔數33,尾鰭鰭條數10,胸鰭鰭條數14。形質測量上,各部位與體全長TL的百分比:肛門前長度25.8%,尾長73.3%,軀幹長12.5%,鰓孔位體高4.5%,肛門位體高5.7%,背鰭前長17%,頭長13.3%,側線長83.3%;與頭長的百分比:上頜長48%,下頜長44.8%,眼窩間距17.4%,吻長31.5%,眼徑長12.4%,胸鰭長62.6%,鰓孔長8.9%。各部位與體全長比例:肛門前長度3.9,尾長1.4,軀幹長8,鰓孔位體高22.5,肛門位體高17.5,背鰭前長5.9,頭長7.5,側線長1.2;與頭長的比例:上頜長2.1,下頜長2.2,眼窩間距5.8,吻長3.2,眼徑長8,胸鰭長4.8,鰓孔長11.4。(陳鴻鳴、楊瑋庭)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近海之底棲性魚種,一般棲息深度在200- 400公尺間,以甲殼類與軟體動物為生。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全球性分布,包括印度-太平洋的日本、莫三比克海峽等海域;西大西洋的美國喬治亞州到蘇利南以及中太平洋東部的夏威夷群島等。臺灣發現於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的合鰓鰻科魚種,僅供下雜魚利用及學術研究使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