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leotris fasciatus  
發音 
Eleotris fasciatus條紋塘鱧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Chen, 1964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條紋塘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塘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57 Eleot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條紋塘鱧 
最大體長 6.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咕嚕 
世界分布 臺灣   台灣分布 蘭嶼 
棲息環境 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蘭嶼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Chen, T. R. 1964. A review of gobies found in the waters of Taiwan (Formosa) and adjacent seas (I). Q. J. Taiwan Mus. 17(1 & 2): 37-59.  Chen, T. R. 196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NMMBP02925 NTUM01882 NTUM02106 NTUM02187  
英文俗名 Striped slee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1背鰭:VI; 第2背鰭 I / 8~9;臀鰭:Ⅰ/ 8;胸鰭:16;腹鰭:Ⅰ/ 5;尾鰭:13。縱列鱗 63;橫列鱗 14~16;背鰭前鱗 36。體前部呈圓柱形,後部呈長扁形,頭扁平,前端尖,體型均勻地往後提升,體背寬。眼大而圓,外突。唇中等大小,下頜突出。鼻孔間之間距寬,前鼻孔具有短管,後鼻孔隱藏於鼻窩內。下頜齒細小而且幾乎等長。舌平短,活動自如。眼眶下緣有7個突出的黏液短管;眼眶上緣有更多列突出的粘液管;眼眶後緣背面具有多列不明顯而相互交錯的粘液管;頰上從眼下中央至前鰓蓋後緣有一縱向粘液管,縱向管下方另有一粘液管;鰓蓋下方亦有一粘液管,沿著鰓蓋前緣有一垂直粘液管,而每個鰓蓋角後各有一斜向粘液管。前鰓蓋棘強韌。體被覆櫛鱗;除吻部尖端外,頭部被覆有圓鱗。尾鰭呈圓形。胸鰭如風扇狀,後端尖,腹鰭間距狹窄。福馬林標本體橄欖褐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較淡;眼後緣有2條短而突出的縱向黑帶,眼睛中央下方有1條,所有黑帶皆延伸至前鰓蓋後緣(但不全然如此);胸鰭基部有2個黑斑,上部黑斑明顯;體側約有12條或12條以下的垂直深褐色條紋,有時尾柄上、下部亦有條紋。尾鰭基有2條突出的深色線條。所有鰭的鰭膜上皆具深色斑點紋。雄魚標本體色比雌魚深;第一背鰭為暗色,具粗寬的白邊。除了活魚兩側的垂直條紋色彩特別鮮明外,活魚體色與福馬林標本體色幾乎相同。(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淡水小型底棲魚類。棲息於河川下游及河口水域。大多夜間出來活動、覓食。屬於肉食性,成魚攝食小魚、小蝦、蟹等。  

地理分布

臺灣特有種,模式標本採集自東部的蘭嶼。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食用經濟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