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Festucalex erythraeus  
發音 
Festucalex erythraeus紅光尾海龍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Gilbert, 1905) 棲息深度 5 - 44公尺
中文名 紅光尾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紅光尾海龍 
最大體長 8.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海龍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夏威夷群島 
同種異名 Hippichthys amakusensis, Ichthyocampus erythraeus, Ichthyocampus philippinus, Ichthyocampus townsendi, Ichthyocampus townsendii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  Gilbert, C. H. 1905 
典藏標本 NMNSF00525  
英文俗名 Red pip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相連接,下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中側稜平直不彎曲而終止於臀部骨環處附近,不與尾部下側稜相連。吻短於後頭部。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稜。尾環平滑。骨環 15-17 + 33-37;背鰭位於軀幹部,鰭條數 18-21;胸鰭鰭條數 10-13;尾鰭鰭條數10。生活時,體呈淡紅色。

棲所生態

主要被發現於砂泥底質水域,有報告曾經在 80.5 公尺的拖撈網中發現。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莫三比克到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臺灣分布於西部。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