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onostoma atlanticum  
發音 
Gonostoma atlanticum大西洋鑽光魚
by: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Aquatic Biodiversity (SAIAB)
命名者 Norman, 1930 棲息深度 50 - 1352公尺
中文名 大西洋鑽光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鑽光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79 Gonostom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大西洋鑽光魚 
最大體長 6.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西鑽光魚、光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南沙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東大西洋 
同種異名 Gonostoma atlanticus, Gonostoma denudatum, Gonostoma denudatum atlanticum   
參考文獻   Norman, J. R. 1930 
典藏標本 ASIZP0064032 ASIZP0064165  
英文俗名 Atlantic fangjaw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軟條數:16(16-18); 臀鰭軟條數臀鰭軟條數:(26-31); 胸鰭條數:10(9-10); 腹鰭條數:7(6-7);脊椎骨數:37;發光器排列:OS 1; BR 8(9); IV 16(15-16); VAV 4(4-5); AC 19(18-20); IC 39(39-40); OA 12(13-14);體色:身體呈乳白色,所有鰭膜透明狀,腹部深暗。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層魚類,目前已知會垂直遷移,白天下潛到300-600公尺深之海域,晚上則上升到50-200公尺;以橈足類與磷蝦為食。 

地理分布

世界性廣泛分布,包含印度-太平洋及大西洋海域之深層帶。臺灣紀錄深度為1629-1649公尺。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