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oelophrys micropa
Coelophrys micropa小足腔蝠魚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Alcock, 1891) 棲息深度 395 - 1880公尺
中文名 小足腔蝠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蝙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33 Ogcocephal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小足腔蝠魚 
最大體長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頭棘茄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  模式種產地
孟加拉灣 
同種異名 Coelophrys micropus, Dibranchus micropus, Halieutopsis micropa, Halieutopsis micropus   
參考文獻 Ho & Shao, 2007.  J. Wood-Mason etc. 1891 
典藏標本 ASIZP0074605  
英文俗名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澎大,略為扁平。吻觸手與周邊膜連結,無法自由伸縮。吻觸手基骨細長,呈針狀。餌球具有兩不完全分離之下葉以及一薄片狀上葉。吻槽相當大且深,餌球可完整被收納其中。腹鰭極小。胸鰭基部與身體緊密連結,不具有肘。背鰭鰭條5-6;胸鰭鰭條14-15;臀鰭鰭條4。標準體長為鰓孔前長之1.5-1.8 倍,為眼徑之7.7-9.7 倍,為眼間距之3.8-4.5 倍,為吻槽寬之5.0-6.7 倍,為口寬之3.4-3.8 倍,為尾長之2.4-3.0 倍。體長且寬,較為扁平,腹部相當平坦。頭呈箱型,後方遠較前方寬。眼小,位於頭部側面。喙平坦且寬,略向前延伸超過口部。吻槽寬且深,開口略較眼徑寬。腹鰭小。口寬且大,約較眼間距寬。尾柄相對較長,遠超過臀鰭長度。皮膚薄,接近透明。全身覆蓋單一之細棘,除側線鱗兩側棘較發達,且其末端皆為分叉。下鰓蓋骨棘略微發達,大於側線棘,末端分叉。肛門與臀鰭不靠近,臀鰭後方與尾鰭基部不具有膜相連。體色呈灰色至深棕色,身體後半部通常較黑,胸鰭與腹鰭黑。腹膜為黑色。本種為體型相對較大之常見物種,成魚體長可達10 公分。本種過去曾被歸入 Halieutopsis 屬中,但Ho & Shao (2008)基於腹鰭、吻觸手、吻槽及其他特徵,將其歸入Coelophrys 屬。模式產地:Bay of Bengal, 15°56'50"N, 81°30'30"E, Investigator station 120, depth 240-276 fathoms.

棲所生態

深海大洋性,可能具有日夜垂直洄游,捕食小型浮游生物。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包含日本、臺灣、菲律賓、泰國、所羅門群島、澳洲西北部、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及南非。 

漁業利用

無關漁業價值,可用作於科學研究。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