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arcine brevilabiata
Narcine brevilabiata短唇雙鰭電鱝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essednov, 1966 棲息深度 - 49公尺
中文名 短唇雙鰭電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雙鰭電鱝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43 Narc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短唇雙鰭電鰩 
最大體長 30.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電魴、雷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南中國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de Carvalho, M.R., L.J.V. Compagno and P.R. Last, 1999. Narcinidae. Numbfishes. p. 1433-1442. In> K.E. Carpenter and V.H. Niem (eds.) FAO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Carvalho, M. R. de, L. J. V. Compagno etc. 2003   Bessednov, L. N. 196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8841 ASIZP0072232 ASIZP0804881 FRIP00715 NMMBP06318 NMMBP06324 NMMBP06325 NMMBP06326 NMMBP06327 NTUM00006Paratype NTUM05023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Shortlip electric ra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以前所記載之黑鰭木鏟電鱝(Narcine maculata)為本種之誤鑑。體盤近圓形。體盤最寬處稍後於體盤常中央。吻稍尖。發電器短,其寬度平均為全長之11%。鰓裂位於體盤較後部,接近體盤中間及發電器中間。眼睛及出水孔之間無溝隙。眼睛長大於出水孔長,但與出水孔寬相等。腹部感覺孔分布在鼻瓣後部至剛好超過鼻孔處,鼻孔較大且圓。口吻長(preoral snout length)大於鼻前吻長(prenasal snout length),前者為體盤長1/3,後者為1/4。嘴寬大於鼻瓣間距。上部裸露的牙齒寬度明顯大於下部牙齒。胸鰭狹長,前鰭軟骨只深達於鼻孔之水平線,皆於眶前軟骨的後側;頭側於胸鰭間的區域具一大型卵圓形發電器。腹鰭頗大,前角頷後角圓形,內緣清楚,不連於尾的腹面皮上;雄體鰭角平扁管狀,後端圓鈍。背鰭兩個,頗高大,大小幾相等,前緣後緣內緣都分明;上下角圓形;第一背鰭起點對著腹鰭終點或稍前;背鰭間隔等於第一背鰭基底長2/3或與基底長相等;第二背鰭比第一背鰭稍小,與尾基的距離與鰭基底長為短。尾鰭寬大,帚形,上下葉幾同樣發達,上緣斜直,後緣與下緣連合,呈斜圓形。背面銹褐色,具圓形暗色小斑,和大型黑色斑塊。暗色小斑密佈於體上和鰭上;黑色斑塊分布於體盤兩側和背鰭基底上;體盤正中有時具一淺褐色大斑塊。腹面白色,有時具不規則灰褐色斑塊。(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屬深海底棲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印尼、中國南海。  

漁業利用

偶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